AI芯天下丨趋势丨从全球五大听力集团,到国产助听器芯片实现自研之路 新要闻
前言:
【资料图】
随着助听器需求进一步释放,产业走到了上升转折关键路口;
芯片,显然是当下大部分助听器国产厂商抢先占领的一大高地。
作者|方文三
图片来源|网络
助听器市场规模占比
全球助听器规模约70亿美元,我国助听器约60亿人民币。
传统市场的助听器主要是以高端、定制化产品为主,定位重度及以上听损患者,趋近成熟,市场格局基本稳定,近年龙头公司增速基本在10%以下。
渗透率目前全球平均渗透率17~18%,我国小于5%,欧洲发达国家超过40%,美国近期市场调研数据显示渗透率超过30%。
海外龙头垄断助听器市场
在传统助听器领域,凭借着90%以上市场规模和芯片技术上的先发优势。
欧美五大听力集团在助听器高端芯片领域形成了55nm专利技术垄断的局面,压制着国内助听器技术的创新发展。
瑞士索诺瓦听力集团是助听器行业龙头
2000年收购了当年位列世界第七位的加拿大知名助听器品牌优利康(Unitron),跻身全球听力行业三强,后又收购了德国助听器企业汉莎通(Hansaton),助听器产品线趋近完善。
随后公司致力于产业链的整合,2005年收购巴西最大助听器批发和零售商CASProdutosMédicos,后于2009年收购了以人工耳蜗业务为主的领先仿生。
2021年收购了音频厂商森海塞尔的消费者业务,将业务版图拓展至消费电子领域。22年初,索诺瓦宣布收购美国最大独立听力保健诊所网络之一Alpaca。
戴蒙特集团最早以销售助听器起家
1995年收购了总部位于瑞士的助听器制造商Bernafon;1997、年收购PhonicEar;2000年公司收购Interacoustics,布局听力计业务,构成诊断仪器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收购Amplivox的收购,2009年收购GrasonStadler,逐渐巩固全球最大诊断设备供应商的地位;2010年收购了OtixGlobal公司,获得第三个助听器品牌Sonic;
2013年收购法国Neurelec,进入听力植入市场;2015年收购了法国零售商Audika的多数股权,加码布局下游渠道。
WS听力集团打造质量一流的助听器产品
WS听力集团是由丹麦唯听Widex与西万拓Sivantos2019年合并而成。其中唯听成立于1956年,西万拓集团的前身为德国西门子听力集团,旗下拥有西嘉Signia(原西门子助听器)、西万拓等品牌,合并后跃居为全球第三大听力集团。
FY2020/21实现营收20.53亿欧元(约21.55亿美元),在全球超125个市场拥有完善的销售渠道和分销平台。
丹麦瑞声达集团致力于沟通、通信与医疗技术的公司
瑞声达集团的前身达那福公司于1943年成立,开始专业化、大批量地生产助听器,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听力解决方案,并于1977年被大北集团收购。
1999年大北欧听力集团斥资4亿美元收购了ReSound的所有流通股,成为世界最大的助听器和听力诊断仪器专业制造商之一。
2005年大北集团收购了德国听力仪器制造商Interton,后者是全球唯一拥有医疗,专业和消费级音频技术的公司。
斯达克听力集团全球定制助听器时代的开创者
斯达克集团是国际五巨头中的后起之秀,发展历史最短,仅依靠内增战略实现快速成长。
奥斯汀于1967年创建了斯达克,成立之初主要从事专业性全品牌助听器维修服务。集团于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于苏州建立生产基地位。
五大听力集团都经历了多次融资,产品+渠道+服务条线逐渐完善。
我国助听器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我国第一家助听器工厂是国营天津助听器厂建于1962年,主要以生产较低端的盒式、耳背式助听器为主,优势主要在于较高的性价比,适合大多数低收入的听障患者适用,技术含量不高;
第二阶段:1980年到1990年,全球高端助听器品牌纷纷瞄准我国市场,以合作或者独资的模式进入我国市场。
1987年GN集团在厦门成立合资公司后,峰力、奥迪康、西门子、斯达康、唯听等知名品牌均先后在国内建立生产线。
第三阶段:我国本土助听器品牌也逐渐发力,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广东地区有出口导向型ODM企业,依托广东成熟的供应链以价格作为其核心竞争力,牢牢占据国内外普惠助听器以及声音放大器的市场。
江浙地区有国际知名品牌生产工厂,西万拓、斯达克以及索诺瓦则均选择设厂苏州。其中斯达克位于苏州的工厂更是涉及核心芯片的生产。
福建有本土自主品牌企业,福州丽声成立于1996年,厦门新声与厦门欧仕达成立于2004年,以产品差异化和创新性在中国助听器市场占据一定的份额。
助听器行业竞争格局
从助听器厂商的收入规模、技术实力、产品矩阵、品牌知名度、渠道数量与结构等指标来看,我国助听器行业可分为三大梯队。
第一梯队为海外助听器企业,包括奥迪康、索诺瓦、西万拓听力、瑞声达、斯达克、唯听等。海外助听器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早,在国内建有生产工厂,综合竞争实力强。
第二梯队:起步较早,已具备一定品牌知名度的本土助听器品牌,如申瑞医疗、欧仕达、新声科技、锦好医疗等。由于发展历史较短等原因,技术实力与品牌力与国际五巨头存在差距。
第三梯队为国内大量小型的助听器厂家。
国内助听器芯片研发设计方向
当前在助听器行业领域,全球领先的助听器品牌商均自主进行助听器芯片的研发设计。
国内助听器厂商由于起步较晚,芯片主要依靠美国安森美、IntriConCorporation等厂家提供,对助听器芯片供应商存在依赖,需进一步突破,以增加企业抗风险能力。
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助听器技术水平的迭代情况,未来助听器产品信号处理的精度将越来越高。
未来行业入局玩家增加,掌握芯片及算法技术,具备创新能力给消费者带来更加使用体验的品牌有望脱颖而出。
结尾:
未来随着技术迭代有望实现医疗及消费层面的跨界,与可穿戴设备融合。
由于助听器全天佩戴时间长,可配合APP在健康监测功能方向有更深度的挖掘,例如心电图跟踪、跌倒报警功能等,均是近年可穿戴行业行业关注的重点。
与TWS耳机、PSAP设备相结合,在实现助听功能之外,在消费级功能上也存在较大的延申空间,认为未来助听器的发展具备极大的可能性。
内容来源于:离职西门子,创立海卡缔,他实现国产助听器主控芯片自研;动脉网:5746家芯片公司“出局”,这一芯片赛道却吸引厂商争先恐后布局;申万宏源-助听器行业2022下半年投资策略:趋势性拐点显现,本土品牌迎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