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轨道交通赛道 竞逐国际领先地位
成都有轨电车
前不久,在四川省经信厅发布的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中,新筑交科榜上有名。作为扎根成都27年、凭借创新研发本领多次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成都本土企业,他们研发的产品应用十分广泛,从成都、广州地铁,到杭州亚运会专线高架桥,再到很多世界级桥梁工程,都有他们的身影。
“这是对公司技术实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的肯定。”新筑交科总工程师邱廷琦告诉记者,“未来我们将以成都为坐标,以更专业的技术创新和强大的生产交付能力辐射更辽阔的版图,在工程构件、轨道交通等赛道上竞逐国际领先地位。”
(相关资料图)
持续攻关
百余名技术研发者以创新打破垄断
交通功能构件是交通工程建设中的关键受力部件,往往起到交通工程的“关节”和“筋骨”作用,其性能对交通工程是否能高质量运行起着重大作用。比如高速公路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桥梁伸缩缝装置,而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桥梁伸缩缝装置的关键零件——伸缩缝型钢制造技术一直由欧洲和美国垄断。
凭借初创团队的创新能力,新筑交科成功开发出完全国产的桥梁伸缩缝型钢整体轧制技术。此后,依托专业技术研发人员不断突破技术壁垒,这家成都企业在精进伸缩缝装置技术的道路上一路突破——
从成功研发国产大位移模数式伸缩装置,到研发出首个国产化大位移铁路桥梁伸缩装置,再到与铁路科研单位联合研发,首次成功制造国产高速铁路上承式梁端伸缩装置……
现在,公司研发的无缝弹性式伸缩装置,逐步掌握了新型高分子材料的配方和工艺技术,目前已服务于杭州亚运会专线高架桥。
“核心竞争力是创新。”邱廷琦说,“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工程构件企业,通过不断创新发展,公司已经拥有丰富的产品开发经验,并能够提供整个交通工程所需要的支承与结构保护、减振降噪、建后维养设施和工程构件数字化、智能化的系统解决方案。”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家一直十分低调的企业,先后主持、参与了30余项交通功能构件相关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制定,已经拥有100余项发明专利。
紧盯市场需求
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密切围绕市场需求、紧跟国家战略发展需要,这是新筑交科每一次技术研发必须遵循的方向。
针对国内急需大量高速铁路桥梁支座产能,而进口桥梁支座价格高、周期长,无法满足国内需求这一现状,新筑交科率先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从厂房设备布局到生产节拍、物流规划全面自主设计开发。随着公司建设的全国第一条高标准的高速铁路桥梁支座流水化生产线诞生,高铁桥梁支座国产化问题得到解决。
曾经只在欧洲的有轨电车上有应用的嵌入式连续支承轨道系统,具备良好的减振降噪性能,但在国内却是空白。“我们为此开展了多年的持续研发投入,光配方就试验了数百种,还自主研发了各种专用的制造设备和施工机具。”如今,由新筑交科自主研发的这套嵌入式轨道系统已经全面超越欧洲同类技术,应用于成都、广州、深圳、苏州等地区的地铁和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多次获得全国技术大奖。
目前,企业研发生产的产品在我国大部分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世界级桥梁工程和多个城市公共交通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并远销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成都的全产业链优势
加速企业迈向数字化与智能化
从以成都为基点一步步发展壮大,到如今产品遍布全球,走过27个年头,企业对成都的营商环境及产业支持政策感触颇深。
“成都营商环境良好,企业可以直接与政府对话并提出诉求,政府也在全力为企业解决困难、提供政策支撑。”邱廷琦认为,成都出台扶持资金相关政策,为包括新筑交科在内的企业在融资、人才引进、非经营性收入补贴上提供了支持。记者了解到,通过有关部门一对一服务、解答问题、梳理要点,新筑交科近两年来获得非经收入30余万元,减税降费890余万元。
目前,成都持续推进产业建圈强链行动,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身处轨道交通产业链,我们清楚地看到,成都在该产业链中已经具备从理论研究到设计、制造、施工的全产业链优势。”邱廷琦向记者解释道,“我们致力于工程技术产品创新,而这必须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新筑交科与在蓉各大设计院、科研院、西南交大、四川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技术战略合作关系。
这样的全产业链优势,加速了新筑交科迈向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步伐。未来的交通工程数字化和智能化,离不开交通功能构件和维养设施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企业正从传统的机械产品制造企业,积极向数字化智能化专业装备的研发、制造和后期运维服务方向转型,努力成为成都高端制造产业链中的一员。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艳玲 实习记者 吴茜 文/图